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读书 | 文学与音乐的同体共生—— 读余华随笔集

来源:当代音乐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无论人们是否真心爱好文学,余华及其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学界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精神存在,他的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和《文城》都是严肃文学

无论人们是否真心爱好文学,余华及其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学界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精神存在,他的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和《文城》都是严肃文学的畅销书,余华也籍此确立了当代文学先锋作家的重要地位。余华不仅小说写得行云流水,散文随笔也深受读者欢迎,《文学或者音乐》(译林出版社2021年12月再版)一书即为例证。

一个人的阅读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精神发育史和思想成长史。余华随笔集《文学或者音乐》,通过沉静叙述阅读文学经典和研读传世音乐作品的过程和独特感受,展现欣赏文学原典、鉴赏音乐经典对于其小说创作的价值和特殊意义。余华引用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名言坦承经典的作用:“宁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对于余华来说,以往30多年的阅读饥渴也许是由于“先天营养不良”,而近10年来他可以从容自信地品读和鉴赏中西文艺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阅读也就从彼时简单的生存之需,演变成当下高贵的精神享受。

《文学或者音乐》前半部分主要阐释文学作品和评介作家风格,后半部分则侧重于解析西方古典音乐和月旦音乐家,从这部以小说家视角状绘音乐旋律与节奏的文集中,不难发现余华小说的文风从《活着》开始转向简洁朴实之后,那些精致曼妙的华章锦句大都付诸于随笔写作中。作家对作家的点评和剖解,自有他们独特的话语风格和表达范式,不同于专业评论家那样需顾及逻辑、结构、体例和繁琐的学术规范,在作家评论作家的文字里文学与文学直接相遇,他们不需要经过细致解读、缜密考证和严谨推理,而是凭借直觉和感性瞬间直达论证的终点,与中国传统的诗话非常接近或类同。作家们总能在大量阅读中把看似无甚关联的作家辐辏起来,并依靠丰富的阅读经验提炼不同作家内里的相似处和不同点。余华始终把阅读视为“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的通道,正如他在随笔集自序中所写:“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正是这种不间断的沉潜式阅读,累积成余华厚实坚弥的文学功底,激荡出余华难以抑制的写作冲动,阅读已然成为余华文学生长的脉冲机和助推器。

在《文学或者音乐》中,余华以阅读者的练达和充盈,以及音乐发烧友的敏锐和细腻,引领读者走近博尔赫斯、福克纳、卡夫卡、契诃夫、马尔克斯、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大师和文学巨匠,条分缕析他们的叙事技巧,抵达他们创作的灵魂所在。鉴于经典文学作品大都具有超越属性,阅读经典作品遂成为一个知识社会学命题。

曾创作出《动物庄园》等世界名作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写下一句看似荒唐而浅薄的话:经典作品是把你已经知道的再告诉你。当我读罢余华《文学或者音乐》这部随笔集时,才真正明白乔治·奥威尔并不是把阅读经典的功能指向已然消逝的过往,并不是与烛照当下、洞悉未来的人文功效相悖离,而是想提醒和告诫人们,一个自身空虚的人,他根本就没有阅读经典的权力和资格。“其他作家的影响恰恰是为了使自己不断地去发现自己,使自己写作的独特性更加完整,同时也使文学得到延伸,”这句描述胡安·鲁尔福对加西亚·马尔克斯产生深刻影响的话,也使余华一语道破了阅读经典的枢机所在。书籍作为人类灵魂的镜像,是一个人审视和探索自己精神世界的内在路径,那些坚持阅读且将通过阅读获取的知识转化为他人案头读物的人,时间久了就会成为一座迷宫和勘清迷宫幽径的向导。如果你置身其中却没有找到与自身的任何纠葛和丝毫关联,那么这座迷宫永远只是一个冰冷的虚幻的可有可无的存在,只有借助阅读这一密匙,才能“发现”并开启横亘在逼仄的现实与阔大的内心之间的神秘大门。

在余华看来,经典文本和个人阅读如同《山海经》里仅有一只眼睛、一个翅膀的蛮蛮,只有与同类合体后才能振翼高飞、翱翔九天,“看似安静的阅读实质动荡澎湃,每个读者都会带着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唤醒自己经历里的细节、情节和故事。这样的阅读会在作品的原意之上叠加出一层层的联想,共鸣也好,反驳也好,都是缤纷时刻的来临,”从这个意义上讲,每部作品都是一只蛮蛮,阅读是另一只蛮蛮,每一次阅读均是沿着叙述之路,通过重重文字抵达真实,这个真实既是作家想要传达的真实,也是读者自我体验的真实,所以这个真实在本质上属于阅读者自己。

文章来源:《当代音乐》 网址: http://www.ddylzz.cn/zonghexinwen/2022/0505/1507.html



上一篇:南方歌舞团原创音乐剧《这里冬天不下雪》媒体
下一篇:听见新时代青年之声,腾讯音乐五四青年《明日

当代音乐投稿 | 当代音乐编辑部| 当代音乐版面费 | 当代音乐论文发表 | 当代音乐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音乐》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