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浅谈唐宋词与燕乐之关系

来源:当代音乐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唐宋词中的燕乐及其关系众所周知,唐宋词的兴盛成熟归功于燕乐艺术,燕乐音乐体式也促进了唐宋词的发展。唐宋词与燕乐关系之深厚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阐释清楚的,其中也夹

一、唐宋词中的燕乐及其关系 众所周知,唐宋词的兴盛成熟归功于燕乐艺术,燕乐音乐体式也促进了唐宋词的发展。唐宋词与燕乐关系之深厚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阐释清楚的,其中也夹杂着很多争论。 对于唐宋词与燕乐之关系以及二者究竟该如何去磨合,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词”或称曲子和曲子词,它起源于中国盛唐时期(即公元8世纪初)。今人所称之“词”,是为一种歌辞文体,紧密地与音乐联系在了一起,也就不得不联想到盛行于盛唐的音乐——燕乐。燕与“宴”“”相通,本来仅是宴享宾客之用。《周礼·春宫》中有记载:“磬师,掌教击磬击编钟,教缦乐燕乐之鼓磬。”因而,关于燕乐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北朝,发展在隋朝,成熟则在唐朝。燕乐由最初的“宴享之乐”发展到唐代,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隋文帝提出“七部乐”,即七个种类;隋炀帝提出“九部乐”;到贞观年间,后变成“十部乐”。所谓的“十部乐”,即《宋史·乐志》云:“一曰燕乐,二曰清商,三曰西凉,四曰天竺,五曰高丽,六曰龟兹,七曰安国,八曰疏勒,九曰高昌,十曰康国,而总谓之燕乐。”可见燕乐发展到最后包罗万象,融合各乐于一体,袁老先生曾经说过,隋唐的燕乐“包含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音乐、外族乐等多种因素,有歌有舞,有新有旧(既有当时流行的胡乐,又有前代的清商乐),兼收并蓄,是包罗万象的音乐。它以琵琶为主要演奏乐器,能形成繁复曲折、变化多端的曲词”。①当然,燕乐是与雅乐相对立而言的,是当时所谓的宫廷俗乐。也可以说,燕乐即俗乐。那么,燕乐与民间音乐又存在着何种联系呢? 唐代燕乐中的十部乐,最初的功用更多的是彰显天下统一、国力强盛的政治作用,而后唐代的教坊乐(教坊是宫廷俗乐机构,不隶属太常,唐玄宗时尤盛)大大改变了唐代燕乐,使其更倾向于乐曲的优美动听,从民间吸收清新、活泼的气息,加强了对民间乐曲的吸收,但也只是选用,并非大范围征用,更多服务于达官贵族。直到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动乱,大量宫廷乐人流落到民间,他们为了谋求生存,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姿态,靠音乐生活,自然而然也就把宫廷乐曲以及演奏技巧等带到民间,从而带动了民间乐曲的进步。 关于词的产生众说纷纭,有说以长短句式为准,认为有诗即有长短句;或以合乐歌唱为准,认为源于《诗经》或汉乐府;或据唐诗的入乐方式,认为词起源于近体诗等。这些说法不免有些泛化,过于含糊。“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清宋翔凤《乐府余论》),意思是说,曲是唐代形成的乐曲,而词是以这种新乐曲的调式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从根本上区分了曲与词。词是产生于民间乐曲,这在《敦煌曲校录》中的545首曲子词中已被证实,其中反映社会内容的曲子词更是相当广泛。 前面已经阐释燕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可以得知唐代燕乐虽为俗乐,但更多服务于宫廷中的达官显贵,与民间接触至安史之乱后才更为广泛,二者之间相互促进。而词又是产生于民间音乐,冥冥之中民间音乐为词与燕乐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但二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音乐艺术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音乐是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有机配合的运动过程,故而被称为时间的艺术;音乐表达内心的某种激情,也是一种人类高级神经活动”。②而词注定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读唐宋词,如果不了解词与音乐的关系,就不能深入词的本质内核,就不能彻底地认识词的艺术真谛”。②同时,唐宋词与燕乐之间,燕乐既使词变得绚丽多彩,词为燕乐的配合又不得不受燕乐的限制与束缚。 首先,燕乐为何让词变得绚丽多彩? 由于音乐的内容只限于表现情感活动,同时受到时间的限制,燕乐的纯抒情性和即兴式的特点,使唐宋词的题材、内容以及风俗也是如此。在诗与词的发展过程中,有人认为诗言志,词为言情之作(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在后面论述之),这无疑给词输入更为浓厚的情感内容。李清照曾在其《词论》中阐述词“别为一家”“主情志”,也正是这样的“独树一帜”,才有词存在的必要性。 语言文字与音乐的结合,让唐宋词弥补了燕乐作为音乐自身存在的抽象性和模糊性的不足,让燕乐在情感上表现得更为具体和细腻,更为生动形象。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这也足以说明诗与词的区别,也证明词可弥补乐之模糊与抽象。除此之外,唐宋词与燕乐的结合能带来审美上的感知。“和谐的旋律刺激啥审美主体的听觉,直接引起美感;语言艺术塑造的形象,在想象、联想的基础上唤起移情作用和内模仿,又引起美的感受”。②这种双重美感,也是唐宋词成为“一代之文学”的原因之一。然而,唐宋词与音乐以及舞蹈三者的结合,就如《毛诗序》中所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而更易带来多重美感的享受,感人至深。 其次,燕乐又为何限制了唐宋词的发展呢? 我们说,燕乐本身存在时间的限制,更多呈现当时当地的感受,所以在其内容则呈现在情感活动的表现上;而在篇幅上,我们看到诗歌,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之宏大,而词之篇幅因受音乐情感的表达制约,词至晚唐、五代及宋更多是小令,情感含蓄,缺乏细腻的描写和铺陈的叙事。词至北宋柳永,发展了慢词(宋词主要体式之一,名称来自“慢曲子”,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长调,他在含蓄的抒情手法上注入了一点铺叙,但仍然是为了表达情感的合理性。我们知道唐宋词与燕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市井的传唱和文人的传诵将唐宋词推向了艺术的高峰。然而到了南宋,由于南宋的政局动乱,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为词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词体逐渐脱离了燕乐这种音乐形式,更多呈现的则是文体的空泛而无情感可以歌唱,从而走向了衰落。 二、唐宋词对当代音乐之启示 唐宋词从产生之初已与音乐产生紧密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唐宋词对当代音乐又有何影响呢? 唐宋词与音乐的配合,可供演唱的曲子,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随着社会的价值观以及语言风貌的变化,唐宋词也一直被当代流行歌曲所借鉴着。当代的一位歌者,英年早逝,那就是邓丽君,她开启了海峡两岸当代流行歌曲的先河。但在她的音乐专辑中,我们能听到很多耳熟能详的歌曲,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类似的歌曲,这些歌曲可以说是直接引用唐宋词加以配乐歌唱。也有在某些歌曲中,我们能听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心似双丝网,心有千千结”等这些引用唐宋词中选取某些名词佳句来加以歌唱,让音乐到高潮处更能引起听众的共鸣,给人以神秘的审美效果。当然,也有像歌曲《沧海一声笑》《铁雪丹》等这样,借鉴的是唐宋词的形式。用唐宋词“韵文”式的形式更能突现此歌曲的与众不同,却不落入俗套。还有一些歌曲是不引用了唐宋词的词牌,这也是在当代音乐歌曲中不难找到的,比如卜算子、一剪梅等,不仅给乐名增添了文人的色彩,更能给音乐本身增添价值,增添艺术的色彩。 当代音乐为何会借鉴唐宋词呢? 我们说“词为艳科”,从而说明唐宋词所表达的主题为“爱情”,这似乎与当代音乐所表达的主题不谋而合。同样表达的是“爱情”,可二者在很多方面却存在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词体风花雪月的内容和轻倩艳丽的风格满足了大众爱情因受现实制约而产生的匮乏、饥渴心理,迎合不了他们久被压抑的对于柔弱、香艳的审美渴求;另一方面,接受者的消费需求也强化了词体的商业性、通俗性和娱乐性,促成了其总体风貌的定型”。③ 爱情观念上,古代“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从《诗经》中已源源不断地逐渐深化,到了唐宋词也不例外,爱情观倡导的更多仍是“才子佳人”观;对于当代人,体现在心灵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契合,歌词所呈现的是恋爱过程中的心境和感受。另外,封建社会的枷锁,唐宋词注定所呈现的仍是男人视角下的不平等爱情观,是男尊女卑下的产物,因而是不平等的,这与当代社会在爱情观念上的自由平等,更多以女性视角来抒发爱情是格格不入的。 在表达方式上,不言而喻,唐宋词中的借景抒情,再夹杂着用象征和暗示等手法来达到抒情的效果。而对于现当代的歌曲中,人们更快地适应着“快餐化”的文化氛围,从而表现得更为直接和通俗易懂,语言上太过直白,更让当代音乐陷入瓶颈,这也是当代音乐发展到现在所存在的问题。 因而,现当代音乐又如何从唐宋词中汲取新的营养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词作者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学水平,要有严肃负责的创作态度,而不是过多的粗制滥造,只为金钱的利益,而忽视音乐艺术本身所有的优美动听;其次,唐宋词所提倡的“词、乐、舞”三者结合能够提供多重审美感受是值得的,当代人的审美趋向于更粗俗化的市场,大城市的喧嚣已经不能提供静谧的精神世界,因此提倡多重审美化,能改善大众世界的审美观;当然,还需要大众的审美自觉,对于优美的、动听的文化产物我们应该积极去听取,而不是人为地去排斥。 这似乎与近年来所倡导的“中国梦”不谋而合。中国梦所涵盖的能量不是一般所能概括的,其中对古代文化的重新认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日益体现,但对于古代文化的重用并不是仅仅从复杂的生僻字去考量。所以,对于唐宋词在当今社会究竟该如何取舍,也是日后唐宋词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注释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②丁宇礼.论唐宋词与音乐的一般关系[N].贵州教育学报,1992(4). ③宋秋敏.请君莫忘前朝曲,旧阕新番总是情[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文章来源:《当代音乐》 网址: http://www.ddylzz.cn/qikandaodu/2020/1008/658.html



上一篇:《当代音乐》投稿、征订启事
下一篇: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拉开帷幕30城共举办

当代音乐投稿 | 当代音乐编辑部| 当代音乐版面费 | 当代音乐论文发表 | 当代音乐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音乐》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