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读书 | 文学与音乐的同体共生—— 读余华随笔集(3)

来源:当代音乐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源视觉中国) 三 在古今中外文学界,热衷于音乐的作家不乏其人,如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平素大剂量倾听乐曲,他的文学作品里很多人物都富有音

(图源视觉中国)

在古今中外文学界,热衷于音乐的作家不乏其人,如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平素大剂量倾听乐曲,他的文学作品里很多人物都富有音乐修养,其小说字里行间经常“传来”悠扬低缓的音乐。余华对音乐的垂注几乎与他的文学训练同时起步,近40年的个人阅听史使他能够寻找和概括文学与音乐的共有特征,然后以殊异的叙述结构成一个穿越文字与音符的“互文性”文本。这本文集收录了《音乐影响我的写作》等6篇音乐随笔,那些灵动的文字与氤氲音符间的温情,不仅彰显出作者丰富的音乐欣赏经验,而且让读者体认艺术相通的特质、领略文学与音乐的“通感”之美:“音乐中的强弱和渐弱,如同文学中的浓淡之分;音乐中的和声类似文学中多层的对话和描写;音乐中的华彩段,就像文学中富丽堂皇的排比句”,余华充分调动小说家的感觉与视角,把读者引领到旋律优美与节奏舒缓的音乐世界之中。众所周知,从巴洛克时代一直到浪漫主义晚期,音乐与文学在各自的领域传承和演进,而当文学与古典音乐相遇则出现奇异的艺术景致,余华在书中阐述了二者的共契和互构,交响乐中小段的抒情可以覆盖高亢的旋律与明快的节奏,文学作品则在跌宕恢宏的叙述之后出现强力情感震撼。余华对音乐的酷爱与偏好,让人们联想到书中福克纳的《沃许》,看来作家在喜欢音乐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度。阅读傅雷的翻译著述,读者也许重新认识了莫扎特;披览余华的《文学或者音乐》,读者再度了解了肖斯塔科维奇,也许音乐是作家进入这个世界的另一种途径,是作家自我生命不可或缺的构成,更是作家们心灵栖息地和灵魂寄寓所。

在书中谈论西方音乐的篇什里,余华感受到音乐大师们灵魂的圣洁与深渺,并与他们进行了深度对话和畅快交流,因为他在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等人的音乐作品中聆听到自己心灵的悸动,特别是书中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和霍桑的《红字》作了叙述上的比照,在这里音乐的韵律和文字的节奏高度契合,犹如大海上的波浪渐行渐强,最后在一个激昂高亢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叙述使得音乐与文学互为倒影。所以,此书引导读者对文学叙述萌生更深的体验,并对音乐叙述有了别样的感知。对于文学对于小说,余华事实上是以同行身份阅读前辈作品的,经年的创作体验使他能够非常从容地分辨文学作品的质地品位。而对于音乐尤其是西方古典音乐,余华只是在膜拜和仰视。在表达阅读音乐经典的感受时,他只能借助文学作为修辞方式,反复强调文学和音乐都具有叙述性品格,以此来印证自己上述对比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并断言“它们的叙述之所以合理的存在,是因为它们在流动”,这一结论似乎有些牵强和武断。我们知道世界上几乎所有艺术均以流动的形式而存在,镜头流动是电影艺术的基本特征,色彩流动是绘画艺术的主要手段,形体流动是雕塑艺术的重要形态,换言之,流动是一切艺术的重要属性,文学和音乐自不例外。当然余华自己在书中也表现出一丝忐忑和不自信:“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如果不对随笔集中的文学和音乐加以严格对比,人们似乎难以发现余华在叙述音乐阅读时存在着缺乏傅雷式的艺术通感,因为他希望借助表达音乐体验以启发读者从文学视角去鉴赏音乐,进而用多维对话探求音乐之路的时空伸展,这种阅读发现可能是独特有力的,但也容易迷惑和误导一些读者。事实上,余华音乐评论中的缺憾是目前我国音乐理论界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即阐述音乐作品的语言过于单调、文字也过于乏味,更没有将文学与音乐的内在关联阐释彻底。当然余华凭籍精湛的文学技法打开了音乐叙述的大门,在对文学与音乐两域的梳解中,不露声色地将读者带入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这在乐评文章呆板枯燥的当下已属相当不易,更何况余华只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音乐欣赏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余华已属于两栖作战的高手。



  作者:刘金祥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当代音乐》 网址: http://www.ddylzz.cn/zonghexinwen/2022/0505/1507.html



上一篇:南方歌舞团原创音乐剧《这里冬天不下雪》媒体
下一篇:听见新时代青年之声,腾讯音乐五四青年《明日

当代音乐投稿 | 当代音乐编辑部| 当代音乐版面费 | 当代音乐论文发表 | 当代音乐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音乐》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